马德富: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发布者:fzghc  发布时间:2017-06-26  浏览次数:

        2015年被称为中国创客教育元年。李克强总理在给清华大学创客的回信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双创教育的本质、定位以及推进策略,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http://www.eduthink.com.cn/)首席专家张志强、副主编李小娜于5月24日采访了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马德富。

双创教育是国家发展、产业升级、教育改革的必然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您如何看待双创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德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开篇第一段提到:“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这段话将双创教育的定位讲得非常清楚。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要有人才战略支撑,尤其是大量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体系如何培养好创新创业型人才支撑国家战略,如何更好实现人才供给侧改革,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全国高校共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学校如果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就会错失发展的历史良机。严重点说,是没有很好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没有很好地呼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没有很好推动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没有为社会与产业培养更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最大问题是对双创教育的误解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既然双创教育改革定位如此重要,其推进情况如何?

马德富:双创教育改革非常重要,国务院下发了相关文件,教育部部长也曾多次为双创教育呼吁。但是在推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在这些问题中,有一个比较根本的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业”的理解有偏差。比较典型的有四种误解:

第一,创业就是要将企业创办成功,将企业办得有价值,最终融资上市,学生最终成为创业英雄。而现实的情况是全国大学生创业率3%,还有97%的学生要就业。如果高等教育重视双创教育,那如何顾及97%要就业的学生?由此,很多校长和教授认为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全世界的创业成功率很低,有经验的创业者成功率是个位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率就更高。学生毕业时带着失败者的身份走向社会,以后的人生路要如何走?

第三,大学只有四年时间,创业需要全身心投入,哪还有时间学习?

第四,大学生创业的资金从哪来?创业意味着家长不仅要交学费,还要为学生的创业投资。

双创教育是一种人才成长范式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如何才能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

马德富:创业的狭义是创建一个企业。古代象形文字中,“创”是拿着镰刀去开拓,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业”是成果,是经过某个过程形成的成果。“创业”二字本身就体现了创新,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要重视成果,但是成果不仅仅包括创建一个企业。创业关乎人的成长、创意和创新,这是创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含义。创业精神不是一个人有勇气创立一个企业,更多指的是将想法变成行动的一种能力。人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进行思辨,能够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创造当下不存在的规则和逻辑,能够处理复杂问题。

美国军事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VUCA”的概念——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现在从经济到政治都已进入VUCA时代,需要培养人成长、创意和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初,明确提出创业教育、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未来大学生的“三本护照”。学术教育关乎知识总量,能够为学生提供学历,更多解决知不知道的问题;职业教育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更多解决会不做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更多关注人在复杂、易变、不确定、模糊不清的环境下如何成长自我,如何发展自我。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的教育,不是只培养3%的缔造企业的创业者,还要培养97%的就业者,其中包括多种类型职业的就业者,这些就业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创业者。如,培养出的公务员是政策性创业者,能很好地理解政策,灵活运用政策,用创新手段服务于公众;培养出的公益事业从业人员是社会型创业者。现在从事公益事业,如果不结合互联网,就没办法让更大规模的人受益。对于受雇于人的就业者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也很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受雇者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基于这些精神与能力的技术、管理和社交的能力。

构建双创教育三维体系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如何构建有利于双创教育的体系?

马德富:高校构建双创教育体系,可以考虑三维结构体系。

第一维是时间。高校要从时间维度思考双创教育,不能等到学生大四了要解决就业问题时才鼓励学生创业,也不能等学生脑子里都塞满东西只会考试时再进行。要从大学一年级,甚至从更早阶段就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学生在大学里的组织结构往往是指学生属于哪个院、系、班、小组、宿舍,这是原来典型的工业化时代的科层制结构在学校中的体现。创新创业教育阶段,学校可以采取网状虚拟组织的模式,比如,某学校大学一年级有四千名新生,可以将每五个人组成一个双创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可以跨宿舍、跨专业、跨年级。在这种小组中,鼓励学生结合兴趣来激发创意、点子,发现社会中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无论大小都可以。同时学校的教学和辅导要跟上,使学生将点子变成创意项目,再孵化成为初创项目。毕业时,如果学生选择就业,曾经的创业经历就会变成能力提升项目,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如果学生选择创业,大学的经历就成为走上创业人生的重要基础。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维中,同样的时间内,比起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双创教育可以使学生成长速度更快。如果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加快,人才供给侧改革就成为具体落地的措施。

第二维是空间。双创教育体系的搭建涉及五个方面: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如何塑造;通识教育如何与双创教育结合;专业教育如何与双创教育结合;实践教育如何与双创教育融合;双创教育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这些因素一定是深度融合,形成交集的。

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要通过学校的社团、讲座、报告、竞赛等来营造,同时要在通识教育中加强双创教育的融入,包括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程中体现创新创业。双创教育的关键是各个专业结合,形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实践教育要更多开展基于真实问题、场景、任务和项目的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教育还要与产业紧密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校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学生四年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要重点解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关联。课程一定要融入最新、最前沿的内容,而不能只是陈旧的知识;教学不能只是讲解知识,而是要基于项目,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评估方式要重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学习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引导的媒介。课堂不是学生排排坐的课堂,而是智慧型课堂、互动的课堂,是可以生成很多新东西的场景。

第三维是生态。德鲁克认为,任何组织发展到高级阶段都是生态组织。学校要变成培养创新、创意、创业、创富人才的土壤。为此,院校要构建面向2020年目标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指在相互作用的各种创新机构、创新服务机构和创新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双创教育生态包括教的生态、学的生态、训的生态、研的生态、赛的生态、投的生态。院校教的生态要改变,变成项目式教学,教师变成引导师。学习变成翻转式学习、团队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科研要和教学相结合,因为科研会形成学生创意的高质量的源头。第二课堂、竞赛等也要和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双创教育体系要连接产业的资金、资源,连接产业管理者的智慧。

双创教育是产教融合的真正高点

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您如何看待双创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关系?

马德富:双创教育可以使产教融合形成新的模式。原来的产教融合主要基于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是人口红利阶段的产教融合模式。现在处于从人力的量到质的过渡环节,学校有众多的教室、实验室、教授、科研人员、学生,产业面临互联网+的冲击,面临产业升级,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变为下一个阶段的动力。新一轮的产教融合,应深度融入互联网+,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产业问题变成学校科研问题,将产业需求变成学校教学课堂的案例,将产业的人才需求变成学校的创新创业团队培养。未来的招聘有可能不单是招收某个毕业生,而是某个团队,这个团队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双创教育可以从更高层面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产教融合在下一个阶段的真正高点。

双创教育一定要和产教融合形成密切联系,使产教融合中融入双创元素,成为新阶段的产教融合。新阶段的产教融合可以定义为产教融合2.0阶段。产教融合1.0阶段帮助很多企业找到人才,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发展非常有意义。但是进入双创阶段,产教融合应该有新的特色。

产教融合1.0时代,之所以会出现“校热企冷”的现象,是因为学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去向企业求助。企业有议价权,企业认为即便不参与产教融合,也可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没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参与。税收、产业等方面也没有国家级政策来支持产教融合。另外,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和学校合作来解决产业上的问题。为了突破产教融合的瓶颈,高校一定要把握双创的机会,用创新的方式改变产教融合的育人问题,用科研的力量,以创新创业的手段,帮助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找到产业人才。

(访谈整理:李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