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21日,河南省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将在平顶山学院举行。为集中展示我省高校转型发展和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成果,“河南高教”微信公众平台将推出特别策划,从6月13日开始,连续7天报道各示范校转变发展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今天,我们发表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的署名文章,看河南省高校转型发展如何驶上“快车道”……
引导和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推动我省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促进产教融合,推进转型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33所高校参与研究。其中,我省黄淮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参与了该项目研究。2014年,教育部将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于1月份在黄淮学院召开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同时,教育部决定召开一年一度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并将驻马店作为该论坛的常设地。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并将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期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这对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实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再次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并将此上升至“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层面的战略高度。
河南省转型发展亮点频现
2013年至今,我省先后启动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计划等项目,涌现出黄淮学院、许昌学院等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典型学校,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
凝神聚力谋划转型。早在教育部提出转型发展概念之前,我省于2012年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豫政〔2012〕92号),明确提出“加强新建本科高等学校建设,大力支持其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应用型高等学校”。2015年11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教育厅《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15〕148号),确立了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建立类别清晰、结构合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具有河南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工作思路,并明确了加强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内涵建设的要求。2016年8月,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豫教发规〔2016〕95号),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指明了方向。
试点先行摸索转型。按照试点探索的工作思路,2013年和2014年,我省先后两批确定了15所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充分发挥其先行先试的作用。一方面,着力推动试点学校凝聚共识。转型发展本科高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了围绕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以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强力推进教学改革,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思路,紧跟区域经济转型和行业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专业,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试点探索带动作用。通过积极发挥试点校的带动作用,带动许多本科高校树立了“亲近地方、亲近产业”的办学思路,并依托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二级学院、冠名班以及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吸引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学院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真实、先进的实践环境,以此推进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促使产教深层次的融合。
示范引领带动转型。根据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指导意见的精神,2015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启动了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计划,并先后两批确定了10所示范校。2016年9月,所有示范校编制完成了示范校建设规划,并通过学校网站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为督促示范校建设,加大工作交流力度,我省建立了工作推进现场会制度,从2017年开始,每年6月安排一次工作推进现场会,10所示范校逐校汇报年度建设成果。同时,强化对示范校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实现以评促建、优胜劣汰,每年9月,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集群、就业创业、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经费统筹等方面的20项指标进行逐项考察和评分,有力推动了示范校建设。力争到2020年,将示范校建设成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区,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的示范区,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先进技术创新、转移与服务的重要基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
政策保障支持转型。推动高校转型发展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亿元,为高校的转型提供了经费支持。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高校主动适应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构建与我省产业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民生改善需要更加适应,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支持高校新增一批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社会民生急需的专业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我省大力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支持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推动高校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进培养模式、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我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印发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多所高校获批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称号,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省高校取得优异成绩。在实验实训建设方面,高校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了一批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
亮点频现深化转型。通过示范校建设,许多学校已经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比如:黄淮学院按照“三对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要求,构建了“四位一体”(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课程培养体系,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教学做一体”、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许昌学院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政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的“许昌模式”;周口师范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内驱动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强化外驱动力的“双驱动”工作模式;黄河科技学院紧紧抓住“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制定了示范校建设“18922计划”总体方案;商丘师范学院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主线,坚持五大战略,实施八大工程,实现三大提升;洛阳理工学院确立了服务国家建材行业发展战略和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双服务定位,特别是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了积极探索;平顶山学院围绕学校“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及主要路径;河南工程学院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围绕重点工作,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南阳理工学院注重对转型发展和示范校建设的理论研讨和科学规划,将建设任务分解为七大模块16个具体行动计划,并明确了每个行动计划的责任人和具体任务,把省示范校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南阳师范学院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专项经费支持力度、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高效率狠抓示范校建设规划落实情况,有力推进示范校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和不断深入。
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
在推动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育人模式,但是受到社会评价、教育部门内部评价机制的约束,以及师资队伍、办学历史、培养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当中也主要作为一种探索,仍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二是产学研合作需进一步加深拓宽。多数学校偏重于与企业共享实习实训基地,而欠缺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链紧密对接的应用型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部分学校存在为了合作而合作的情况,盲目、无原则地选择一些层次低、规模小、对接性差的企业合作,数量虽多,效果却很差;还有极个别高校的合作项目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合作”,没有实质性推动。另外,校企合作也受到地方政府政策不配套的影响,很多企业参与高校协同育人以及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在数量结构方面,“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总体偏低,现有教师转型困难,缺乏整体的教师转型培养;在人才引进方面,受限于办学经费、工资福利、区域吸引力等因素,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困难重重;在职称评聘方面,虽然很多转型高校内部在奖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倾斜,但人社部门的职称评定总体上还属于学术导向型,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四是办学经费尚不能满足转型发展需要。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我省属于典型的穷省办大教育,地方财政资金支持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许多本科高校吸纳社会资金的实际能力也比较弱,无法更好地从企业或社会获取更多资金。
应对以上困难,今后转型发展工作该如何做?
着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产教融合发展的相关精神,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发展思想,将教育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等规划相衔接。积极推动本科高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三区一群”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大战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共享平台,推动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向转型高校聚集,推动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努力提升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高校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集中高校创新力量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加快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重点,汇聚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措施,扩大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建设成果,支持更多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支持应用型本科提高应用能力、拓宽应用领域,同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实现教科相长、产学互进。
要注重发挥社会舆论推动作用。在社会媒体进行宣传时,应加大对劳动技能型人才的正面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要消除技术人员在待遇、职称、职务等方面的政策性歧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拓宽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在落户、晋升、子女教育等方面,给高端技能型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使应用型人才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发展机会,切实改变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或者重学术、轻技能的现象。(来源:河南高教,201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