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改革发展活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河南省“十四五”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决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统筹推进内部治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干部人事制度、保障服务体系改革,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
2.坚持师生主体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充分发挥广大师生主体作用,尊重师生首创精神,回应师生关切,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改革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师生共享,持续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3.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学校目标定位,把解决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把关系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根本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4.坚持统筹推进。把握好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要注重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统筹推进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改革,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5.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充分用好办学自主权和政策资源,既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以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为遵循,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又通过改革加强法治工作,保障学校章程的贯彻落实,把依法治校落到实处。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在育人方式、科技体制、人事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备,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开放的运行机制和治理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1.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党对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学校党委会会议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把党的领导贯穿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强化学院党组织政治功能,坚持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制度,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党建“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
2.完善应用型大学制度体系。做好学校章程修订工作,全力推进学校章程实施。以章程为统领,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以及废止工作,增强制度建设科学性、协调性和执行力。扎实开展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建立健全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学校依法治校工作进程,着力形成权责清晰、程序规范、关系顺畅、运行高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制度体系。
3.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以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为主要内容,以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优化职能配置,改革机构设置,科学核定编制,建立职能明确、设置合理、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坚持学院办大学的改革取向,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绩效为杠杆,以人事、分配、财务管理改革为重点,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权限逐步下放,建立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
4.完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修订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完善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术评价、学风建设等事项中的重要作用,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审定、审议、评价和咨询等职权。
5.健全监督机制与民主管理。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保障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完善学代会制度,加强学生会建设,充分发挥学代会、学生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校友会和基金会制度,争取办学资源,加强社会合作。完善党务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主动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
6.推进学校荣誉体系建设。依据学校章程和相关制度,统筹规范学校现有荣誉的评选、颁发行为,推进学校荣誉体系建设。健全教师荣誉制度,举办教师入职、荣休仪式,持续开展“校长教学质量奖”“教学奉献奖”“青年教师教学奖”和“最美教师”等评选和宣传活动,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加大对获得荣誉者的宣传力度,鼓励教职工、学生或校友在各自岗位不断追求卓越,提升学校影响力。
7.完善开放办学制度体系。完善教师境外深造、访学、合作研究或业务培训等制度,促进教师国际合作交流。完善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制度,积极推动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充分利用合作办学项目,发挥学校特色专业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路径。整合学校相关专业资源,设计一批吸引海外留学生的国际化课程。加强宣传学校地域文化特色,吸引各类海外学生来校学习交流。
(二)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建设一批思政课示范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设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和样板课程。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自我教育、全校紧密配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完善“一学院一品牌,一专业一特色”的“产学研创相结合、教学做练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个性化专业培养,探索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人才需求评估和招生预警机制,动态调整招生专业及各专业招生规模。
3.推进专业体系和一流专业建设。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师范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建设。强化专业集群建设,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分类施策,加强指导,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对标“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改造传统专业。推动专业认证和一流专业建设,探索建立专业带头人制度,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
4.深化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持续深化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教育教学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一师一优课”计划,推进小班制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学生学业挑战度。鼓励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课程建设,开发一批校本课程,编写一批校本教材,引进一批优质教学资源,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5.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聚焦“135”工作模式,认真做好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工作。实施专创融合课程(师资)建设工程,优化创业基础课、实践课、精英课“三个层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1+N”创客空间培育工程,提升创新创业载体孵化效能;实施“STEAM”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求索能力;实施科创融合项目提升行动,建设大学科技园,提升赛事项目科技含量。完善创新创业管理,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持续完善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扩大学生在学程、专业、课程、教师等方面的选择权。持续推进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探索立德树人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遴选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并宣传推广。持续强化教学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管理,丰富优质课程资源。建立以专业设置、课程质量、修读人数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资源配置机制,扩大教学单位经费自主管理权。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施培优计划,发挥其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改革,鼓励非标准答案考试,坚持知识能力并重,注重过程考核,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7.推进“书院制”改革。切实抓好《河南省高等学校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的落实,出台《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方案》,完善人事、学生、后勤等保障机制,打通书院内外沟通渠道,形成书院制管理组织新形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书院的首要培养目标,发挥导师制的核心作用,通过通识教育、第二课堂、朋辈互助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推进党团建设,以党建引领书院发展。采取“学科专业学院制”与“学生社区书院制”双轨并行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8.深化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构建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开展教育教学综合评价,形成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加大教学奖励力度。完善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闭环”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专业招生、院系考核、绩效分配中,倒逼学院和教师重视教育教学,加大教学投入。实行“免检教师”认定制度,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与服务能力
1.完善科技项目立项和成果培育机制。聚焦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科技立项和成果培育。改革国家级项目培育机制,设立科研项目培育专项基金,发挥学院和学术团队在立项论证中的作用,提升国家级项目的立项率。探索“科研揭榜制”,完善标志性成果培育机制,坚持精准培育、持续培育,集中优势力量在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方面获得突破。
2.推进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聚焦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区域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围绕生物医药、水土气检测、土壤治理、文旅融合、枢纽经济、乡村振兴等方向,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高端智库。创新管理运行机制,试点建设一批相对独立的实体性科研机构,完善平台考核激励措施,着力释放平台活力。整合凝练学科方向,构筑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团队,着力释放科研人员活力,催生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科研团队。
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有效链接,加快创新成果应用转化。落实“放管服”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线路决策权。修订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良好政策和制度环境。
4.推进校市融合共生。扎根豫东大地办大学,主动对接商丘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构建校市合作新模式,实施校市合作“511”工程(“五院一带一集团”),建好商丘华商学院(商丘企业家学院)、商丘科学院、应天书院、现代产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五院”,构筑商丘师范学院周边文创带,打造商丘师范学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实现融合共生、双向赋能、互促发展。
5.推进产业学院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以生命健康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为试点,积极探索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学院建设体制机制。把产业学院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引领等功能深度融合的发展综合体,集“产、学、研、转、创”多功能、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办学实体。
6.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种类成果形成细化的评价标准,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实施分类评价、长周期评价,推行代表作制度,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实现从成果导向到贡献导向的转变,从个人贡献到团队合作的转变,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探索创新,杜绝科技成果评价中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现象。改革完善有利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评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7.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坚持科研管理要抓战略、抓改革、抓服务、抓规划,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加大对立项项目的支持力度,纵向项目按不低于50%的经费配套,横向项目按不低于25%经费配套。加大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力度,以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从技术或者许可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80%的比例用于奖励;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转化的,从作价投资取得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80%的比例用于奖励。专任教师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征得学校同意,可以创办本专业领域学科型企业或者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完善科研经费预算调剂制度,简化科研经费报销流程,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能。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力资源活力
1.完善干部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学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层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健全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坚持和完善问责机制,落实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监督体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管理能力强、视野宽阔、有担当精神的优秀党政管理人才。
2.深化人才分类评价与管理改革。坚持德才兼备,突出质量导向,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和完善聘期和年度考核制度,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职责和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分类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职级晋升和聘期考核、人才项目评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职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建立和完善“应天学者”“应天工匠”等高层次人才评选制度,按照“分类实施,精准服务”原则,构建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政策体系。
3.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校内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制定《校内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细则》,扩大学院分配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以业绩、贡献为主要依据,统筹教学业绩、科研奖励改革,提高教学性工作收入,鼓励教师守牢教育教学一线阵地。扩大学院内部分配自主权,实行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实施的校院两级绩效管理体制,鼓励学院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4.深入推进教师职称评价制度改革。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评价标准,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教书育人实绩,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激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审,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
5.推进员额制及非事业编制用人机制改革。统筹利用好“员额制”等政策,实行分类管理、同工同酬的人员编制管理模式,保障员额制管理人员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审、收入分配、人员流动、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完善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相关用人制度,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充分保障相关人员权利,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
(五)深化保障服务体系改革,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1.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院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制订《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分配校院两级经费。完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预算编制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监管;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及考核结果运用,全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管理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让数据多跑腿,让师生少跑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拓宽办学资金渠道,加强资源的统筹协调,保证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2.深化后勤保障服务改革。坚持后勤服务的教育属性,改革完善后勤保障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后勤服务保障性项目、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着力建设智慧后勤、人文后勤、绿色后勤,构建保障有力、服务规范、运行高效、监管到位、经营有序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3.深化后勤“三全育人”改革。遵循“底线之上,百花齐放”原则,整合各方面育人资源,打造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后勤“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依托“YOUNG创谷众创空间”、“玄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等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构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形成具有商师特色的“后勤思政”工作品牌,创建后勤“三全育人”改革示范校。
4.加强安全体系与能力建设。制订《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完善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常态化做好应对重大风险的挑战,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联席研判会制度,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完善内控体系建设,落实《商丘师范学院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方案》,强化审计监督,确保经济活动和财务安全。加强网络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及校园综合治理等工作,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以及督促落实。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司林胜 陈向炜
副组长:朱 伟 徐茂田 辛作义 李永春 郭文佳
程功鹏 张 箭
成 员:各责任单位
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总结检查上阶段的改革进展情况,审议重要改革事项,研究部署下阶段的改革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负责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日常事务。
(二)强化责任落实
建立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目标责任制,对改革重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各项改革措施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根据责任分工,各项改革措施责任单位的分管领导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和改革任务执行情况的跟踪督办。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负责人要切实担起责任,加强协同,深入调研,创新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加强宣传引导
积极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畅通交流渠道,全面深入宣传学校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合理引导改革预期,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全校上下形成人人支持改革、人人参与改革、人人共享改革成果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