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陆靖: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只关注当下

发布者:fzghc  发布时间:2017-05-18  浏览次数:

当前,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各校也普遍对此加强了重视。但对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而言,仅仅“重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作为国内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公办本科高校,在这所学校的校徽中心,镶嵌的便是“应用”二字。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从成立之日起,便将应用型人才作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那么,在现阶段,培养一名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究竟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对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该校校长陆靖。

做人“厚德”,做事“精技”

《中国科学报》:在现阶段,一个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什么?是否仅仅掌握一门技术就足够了?

陆靖:在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应当是直面国民经济主战场,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化。一般情况下,首先会考虑到要有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即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和科学原理改造世界,在生产中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但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满足于今天的岗位要求,还要应对未来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创新和创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个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尽管需要具备很多综合素质,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具备做人所需的“厚德”和做事所需的“精技”。 “厚德”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就是要学会做正确的事;而“精技”就是要求作为应用型人才要学会正确地做事,即具备精益求精的实践动手能力、爱岗敬业的严谨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厚德”是守正,“精技”是固本。

《中国科学报》: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这也就决定了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应多样化。在这方面,更加面向市场的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相对更具优势。您觉得本科院校该如何扬长避短呢?

陆靖: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更加强调“重技重能”,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但应用型大学首先还是本科“高校”,不是培养低成本劳动力,只不过以应用型为其鲜明特色。目前简单地把应用型高校看做是以培育“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认识是一个误区。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应用技术教育与厚基础、宽口径的大学教育相结合,彰显“本科水平、技术特征”。

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培养的技术操作型应用人才和技能型应用人才,强调按岗位培养、按职业和岗位设置专业,关注今天已经存在的职业和岗位去培养其学生,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理论学习上对学生不作过多要求。而作为以应用型为特征的本科院校来讲,其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指向则完全不同于它们,除了满足现在已有的岗位和职业以外,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有较强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如果能把这样一种力量转化到人才培养上,那么我们的学生不仅能满足今天的行业岗位的要求,而且能应对行业企业快速升级的变化,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新型岗位和业态。

增强与行业企业的血脉关系

《中国科学报》:在2017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工作安排中,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重点工作。在现阶段,学校在应用技术培养方面,都做了哪些探索?

陆靖:应用型人才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需要把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转化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

比如在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上,我们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协调,更加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对“技术”运用能力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技术的潜能。重视公共基础与学科大类课程平台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贯通性,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渗透性,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体现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

除了在专业课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我们的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也作了相应改革,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建立起了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同时,我们也十分注重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比如建设“应用·前沿”教授研讨课程,全部由知名教授主讲,以围桌式、小班化方式,重点介绍本学科专业的基本发展概况及其在各领域的地位与作用,讲解运用本学科专业知识破解实际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研发新产品、开发新设备、创新新工艺的思路与经验。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一般的人才培养体系相比,应该有哪些不同点?

陆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同于一般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增强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血脉关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密围绕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尖端,重点研究和解决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做到水乳交融,推动学科有组织、协同创新解决行业企业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把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聚焦在技术研发与转化上。

同时,高校还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师资队伍由单纯考核学术指标向提升学术水平和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并重转型。此外,基地建设、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制度和政策建设以及质量监控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评价体系仍需调整

《中国科学报》:当前,“双一流”建设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开展,您觉得在“双一流”建设中,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否应该也占有一席之地?

陆靖:国家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争一流一定是所有大学的目标,但争一流并不是一定代表争办一所研究型大学,按照国家对高校分类指导的原则,应该鼓励各种类型的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应该鼓励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高校,甚至是鼓励建设高层次的世界一流应用型高校。

国家给我们的定位是办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办一所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要建设的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同时,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一样,也需要建设一批一流的应用类学科点,以此确保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中国科学报》:当前,国家一直在鼓励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作为一所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您认为现阶段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还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提供哪些支持?

陆靖:应用技术类型的人才培养对教师本身是有特殊要求的。基础研究,看重院士、博士、教授的比例和人数。但对于应用技术类型的专业来说,固然需要院士、博士、教授,更需要行业的大师。应用技术型的师资结构应该和研究型大学有所差异,但从现在国家的评价体系来看,尚缺少这一类的评价体系。

应用技术型大学要争一流,就是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应用技术型大学就要培养专业博士,但在国家政策方面,要培养专业博士就要先培养学术型博士。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应用技术型高校另辟蹊径。在最高等级的人才培养上,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别,不能简单取代或者平移。

在学科评价体系上,当前大量的评价体系,主要参考的是高校的学术水准,看重文章、纵向经费等,但应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成果转化率、技术服务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一套更加合适应用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但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几乎还是空白。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7425日第7